最近两个月,圣地亚哥经历了好多年都不曾有过的高温天气,日间最高气温达到摄氏三十七丶八度。即使是晚上,房里也经常是二十八度以上。虽然我在武汉出生长大,按理说应该是不怕这点程度的热力的。无奈近几年在圣地亚哥舒服惯了,以往夏天最热也不到三十度,加上房里既无空调,又无电扇,这大热天的实在是难受。天太热了,人便犯懒不想做事。从芝加哥回来半个多月了,才决定要写这次芝加哥的游记。回头看一下旅行前写的旅行计划:芝加哥三日游,差不多也概括了这次芝加哥之行。在这里,我就写一些之前没有预计到的事情,以及这次旅行给我的一些感受。
出发当天我是凌晨四点半起的床,五点差一刻出的门。由于一路高速上都没什么车,我们到机场附近的Park N' Fly停车场的时候才刚刚五点。以往在Park N' Fly停车,我都是把车停在大车库的顶层,价钱比车库室内有遮盖的车位稍微便宜点,但要经受日晒雨淋。后来我想,反正一样是要日晒雨淋了,还不如就停他们的室外停车场,价钱还更便宜些。这次停车的时候发觉,除了价钱便宜之外,停车场的位置还够大,更不用在车库里上上下下的到处绕,坏处就是班车数量没有车库里的多。以往在车库停车,基本上我们把车一停稳,班车就开到我们的停车位了。这次在停车场,大概等了十分钟左右班车才来。不过好在我们时间还算充裕,加上机场过安检的人不多,我们大概五点半的时候就已经坐在登机口候机了。
飞机上的四个小时,因为有电影和电视节目看,过的还算挺快的。这是我第一次搭乘美国航空(American Airlines)的航班,机舱体验给我留下的印象还不错:提供免费的娱乐节目——虽然不是椅背上的个人屏幕,但比起美联航(United Airlines)动不动就要收费的电视节目还是好多了;空服人员的制服都很漂亮,比我常坐的西南航空(Southwest Airlines)制服好看多了;发放饮料很大方,汽水都是一罐罐的给,而不是一杯杯的倒。我唯一的抱怨,就是他们出售座位的方式。即使是在最普通的波音737机型的经济舱,每一排不同的座位也被分了级:靠窗和靠过道的位置要比中间的位置贵$20多美元。也就是说,如果两个人一起乘坐美国航空的航班想坐在一起的话,那就有个人必须多付$20多美元。这是什么鬼规矩啊?!!美联航最多也就是把经济舱分成高端经济舱和普通经济舱而已,是按不同的排数分的,没听说过还有在同一排之间分档的!这次我们为了省钱,两个人一前一后坐的中间的位置。虽然平时坐飞机,由于机舱内很吵,我和Qing也不怎么讲话。但这样一前一后的坐,还是觉得很奇怪。
到了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(Chicago O'hare International Airport)之后,我感觉走了好久才走到芝加哥捷运CTA(Chicago Transit Authority)的进站口。到进站口我往自动售票机那一看,就傻眼了:为数不多的几个自动售票机前排起了长队,尤其是售卖CTA三天通票的那台机器,队伍排的都转了弯。售卖通票的机器本来是有两台的,可是有一台上贴了个标签——“仅出售七天通票”,应该是三天的通票已经被买光了。我们大概排了半个小时的队才买到票,票价是每张$14美元,有效期为72小时,在这72小时内可以任意搭乘任何CTA的巴士或地铁。从奥黑尔机场出发的地铁就只有蓝色线这一趟车,并且是始发站,所以也不用担心坐反方向。我们从机场到芝加哥市中心,大概要坐四十多分钟地铁,一路过去十几个站。从车窗向外看,整个天空灰蒙蒙的,感觉随时都会下雨的样子。出发前我就已经看了天气预报了,由于受伊萨克飓风(Hurricane Isaac)的影响,我们到芝加哥的头两天可能会有雷阵雨。现在看来,天气预报还是很准的。希望天气预报一直这么准下去,因为预报的后两天是大晴天。
我们在市中心下了车,往东走两条街就到了密歇根大道(Michigan Avenue)。这里可能是整个芝加哥最繁华的一条道,许多着名的景点都在这条大道上,例如千禧公园(Millennium Park)丶格兰特公园(Grant Park),以及我打算第一个就去参观的芝加哥艺术学院(Art Institute of Chicago)。

走了不远就来到了芝加哥艺术学院,我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入口处的队伍长龙:这条人龙从台阶上的入口处,向下一直延伸到密歇根大道的人行道上,然后转弯沿着密歇根大道向北大概上百米才看到尾。然后我看了一下正门上挂的广告横幅,上面说这个长周末是馆内Lichtenstein作品回顾展的最后几天。最后我走近正门,看了一下闭馆时间:下午五点。综合我了解到的以上信息,我做出了以下判断:第一,虽然我不知道Lichtenstein是谁,但很明显这里排队的许多人是冲着他来的;第二,从门口队伍的长度以及行进速度来看,现在的队伍末尾排到入馆估计需要一个多小时;第三,现在时间是下午两点半,等我们排了一个多小时队进入展馆之后,还有大概一小时的时间参观。想到这三点之后,我决定第二天一大早再来参观艺术学院,今天先去看看别的地方。我们走过艺术学院旁边的花园,进入了格兰特公园,沿着格兰特公园一直往南走就可以走到谢德水族馆(Shedd Aquarium)和阿德勒天文馆(Adler Planetarium)。

格兰特公园可真大,我们背着背包走了好半天了都没走到另一头。一路上我看到了不少雕塑,其中一个破损了的骑马射箭的雕塑,刚好有只鸟站在上面,我觉得很有意思。我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叫《马踏飞燕》,讲的是中国古代的一尊雕塑如何巧夺天工。不知道现在我看到的这副画面,算不算是“马踏飞燕”的反转呢?
在格兰特公园里要穿过一座桥,桥下面是铁轨,很多铁轨。芝加哥可以说是美国铁路运输的核心城市,很多东部铁轨都是经芝加哥连接到西部的。 另外,芝加哥的市郊铁路(Metra)也是芝加哥周边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,所以芝加哥的铁轨自然是很多。从桥上往市中心看,只觉得高楼林立,因为天气的关系,很多楼的顶端都已经没在云里。

接着再往东南边走,就来到了谢德水族馆。不用说,水族馆坐落在密歇根湖(Lake Michigan)畔,充分利用密歇根湖的水资源。我们走到正门,又看到了熟悉的场景:人龙。这里的龙没有艺术学院那里的那么长,但依然从正门处沿着台阶向下延伸有几十米。我不想排队,于是接着向湖边走,去阿德勒天文馆。由于天上乌云密布但又不下雨,所以空气湿度很大,焖热的不得了,这一点跟我的家乡武汉真的很像。从水族馆走到天文馆这一路都在湖边走,有清风吹着,人就不觉得那么焖了,挺舒服的。

密歇根湖真大,走在湖边,除了水面相对比较平静之外,我觉得和在海边走没什么两样——都是一眼望不到边。密歇根湖和美国四个州接界,分别是威斯康星(Wisconsin)丶伊利诺伊斯(Illinois)丶印第安纳(Indiana)和密歇根。站在芝加哥的湖边,我完全看不到湖的那边有另外三个州的存在。如果不是湖面没有什么浪,我真的会以为这是在海边。到了阿德勒天文馆,终于没有再看到排队的人龙,我也算是送了一口气。凭着美国银行(Bank of America)的银行卡,我们拿到了免费的门票。天文馆并不大,说是有三层,其实没有什么东西可看。除了许多宇宙天文模型之外,我觉得还有点意思的,就是早期天文学家们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了。早期的仪器,现在看来,既可以算是古董,也可以说是精巧的工艺品。例如在陈列望远镜的展厅里,我就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望远镜,它们又大有小,做工精细丶用材考究,虽然功用有限,但绝对称得上是赏心悦目。

除了陈列室之外,还有几个展厅是播放影片的,大概都是些虚拟宇宙星球活动的影片。其中有一间屋的彩光很漂亮,颜色时刻变换,色调忽冷忽热。除此之外,我对其它的天文知识都不怎么感兴趣,随便逛了一下就离开了。虽说在天文馆没有逛多少时间,但走出来的时候也已经下午四点多了。我决定在原路返回到谢德水族馆,看看那里的队伍有没有变短。
回到水族馆,我们并没有觉得队伍有变短。但是想到如果今天不排队把水族馆看完,第二天又得走大老远的穿过格兰特公园到这来。反正今天也不指望能去艺术学院了,剩下的时间也没有特别计划什么事情,不如就在这慢慢排队吧。也许是奖励我们的耐性,大概站了不到五分钟,大门里就走出一个工作人员,把队伍一分为二,后半截跟着她从另一个门进。我们绕道水族馆侧门,开始排队买票。这个门比正门要矮一层楼,地方也不大,看来是专门为人满为患的时候准备的备用售票厅。


排队买票又花了五分钟,接着我们就进入了谢德水族馆。老实说,我从来都对水族馆不感兴趣,但不知为什么,这玩意到处都有,不管是旧金山还是西雅图,家里圣地亚哥到早前去的蒙特利,总有那么一个水族馆。好吧,以上这些都是海边城市,有水族馆也可以理解。但是芝加哥这么一个内陆城市,就因为靠着个大湖, 便弄一堆本不属于这里的水生物来给人参观,我觉得很无聊!整个水族馆被分成了好几块,我们不要钱的门票只能在大展厅以及野生展厅参观,其它的什么水上表演厅我们去不了。不过反正我对一个大水箱里养的水生物也不感兴趣,随便看看就行了。老实说,我对水族馆的各式装潢丶模型倒是更感兴趣,比如他们墙上的灯罩,我就觉得很好看。

简单逛过了水族馆,我们就开始往回走,去千禧公园那边。这时候开始下起了小雨,湖边的风也更大了。即使是这样的天气,湖边还是有很多人拍结婚照,我们一路走过来至少看到了十对新人和他们的家人朋友在湖边拍照。沿着湖边走了一会,就看到格兰特公园中间射出一道高高的水柱,原来是走到白金汉喷泉了(Buckingham Fountain)。这个喷泉很壮观大气,水柱射的也很高,由于风的关系,水柱向一边倾斜着将水雾洒下。芝加哥的昵称是风之城(Windy City),这一点从白金汉喷泉总是倾斜的水柱就可以感受一二。另外要说的就是,有的中文旅游网页介绍说白金汉喷泉是英女皇送给芝加哥的礼物,所以叫白金汉喷泉,白金汉宫嘛。其实,这根本是胡说八道! 白金汉喷泉建成于1927年,那个时候哪来的女皇啊?人家乔治五世(George V)还在位好好的呢!其实白金汉喷泉是芝加哥富豪白金汉家族最后一位成员凯特白金汉(Kate Buckingham)送给芝加哥的礼物,是为了纪念她的哥哥克拉伦斯白金汉而修建的,喷泉的全名叫做克拉伦斯白金汉纪念喷泉(Clarence Buckingham Memorial Fountain)。

看过了喷泉,我们慢慢的走到千禧公园。这里最着名的景点是云门(Cloud Gate),是一座巨大的不锈钢雕塑。在它向公众开放之后,已经成为了芝加哥新的城市地标。由于它椭圆形的造型,芝加哥人称它为“豆子”(The Bean),感觉似乎更贴切一些。云门的外表用抛光不锈钢制成,可以将周围的景色映入其中。我们到云门的时候,不仅要感叹它“城市地标”的地位:只见硕大的云门周围密密麻麻的围满了游客,大家干的最多的事便是将手撑在云门上照相。因为云门的哈哈镜效果,这样照相便可以拍到正在拍手的两个自己。
逛过了千禧公园,路上也开始亮灯了。之前订酒店,第一晚没订到市中心,还得坐地铁回机场那住宿。因为坐地铁要四十分钟,我也不想在市中心玩太晚,于是我们找了一家Quizno吃了点东西。这次来芝加哥玩,我是完全不打算在吃东西上费神的,一来是觉得时间不多,吃东西尽量找块的;二来是因为芝加哥最有名的是皮萨和热狗,两样我都不太感冒,还是省点钱好好玩吧。
按照之前的计划,我打算坐蓝色线坐到机场,然后在从机场搭乘酒店的班车到酒店投宿。我们到了机场之后,等酒店的班车大概等了十分钟。这十分钟给我感觉特别的漫长,因为那里不断的可以看到有其它的酒店班车来来往往,最让我不爽的就是,威斯汀(Westin)的班车都来了两趟了,我要入住的雅乐轩(Aloft)却连一辆车都还没来。我们等班车的正对面,就是一家希尔顿(Hilton),就开在机场里面。我突然有点后悔没有订这家希尔顿,可是之前哪知道这家店原来这么方便的呢?
说到旅行住宿问题,自从在两年前,我们家申请了第一张喜达屋(Starwood)的美国运通(American Express)信用卡之后,我就开始对出门住店有了更高的要求。我至今都还记得三年多以前,我和Qing第一次去旧金山的时候住的联合广场(Union Square)旁边的一家不大不小的旅馆。那时候我都还没有为了省钱去住最便宜的旅店,而是选择了一家$100美元左右一晚丶评价还不错的旅馆。即使是这样一家旅馆,在寸土寸金的旧金山市中心,依然是让我住的很不舒服:房间非常小丶周围非常吵杂丶四周不透光,只有非常小的一扇窗户。从那之后,我就意识到,出门旅行光图省钱可不行,还是要找到好的酒店,只有休息好了才能玩好。后来有了喜达屋的信用卡,我们就经常用积分兑换免费的房间,所住的酒店也基本上都是喜达屋旗下的雅乐轩丶喜来登(Sheraton)丶以及福朋(Four Points)等。最近一年,我申请各种旅行信用卡达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,除了各大连锁酒店品牌的卡之外(喜达屋丶希尔顿两个),还有各大航空公司的卡(西南航空丶美联航丶美国航空三家)丶各大银行推出的积分信用卡(摩根大通的蓝宝石优选卡Chase Saphire Preferred和自由卡Chase Freedom丶花旗银行感谢你高端卡CitiBank ThankYou Premier)等。我做这些事情的目的就只有一个,那就是希望可以在旅行的时候花最少的钱,获得最多的享受。关于在美国申请各种信用卡的经验和策略,之后再写一篇博客详细介绍一下。
坐上酒店的班车之后,大概行驶了十分钟就到酒店了。路上司机还告诉我们,今天晚上在酒店附近会有烟花。对外说是为了庆祝劳动节,但其实是之前七月四号国庆节没用完的烟花不便于储存,所以就选在劳动节拿出来放掉。我们到酒店房间后不久,果然外面开始了放烟花,感觉非常近,基本上就在我们的窗户跟前。雅乐轩的室内设计都差不多,用的都是整扇的落地玻璃,所以我们看烟花非常方便,只用坐在窗前的书桌上,就可以很惬意的欣赏外面的烟花,同时还不用去闻那刺鼻的火药味。当然,这也跟我们所在的楼层比较高有关。要是住一楼,估计烟花就要被旁边的大停车场给挡住了。烟花的美丽总是短暂的,但留在我们心中的美好却可以持续很久。看完烟花,其实还很早,都不到十点。但因为早上起的实在太早了,加上走了大半天路,感觉很疲惫,所以就早早的上床睡觉了。


来源:网络